收藏首页
玉器收藏 书画收藏 钱币收藏 铜器收藏 木器收藏 珠宝收藏 瓷器收藏 杂项收藏

你了解梅瓶的发展史吗?

2015-12-23 11:39:51 收藏网 https://shoucang.southmoney.com

  你了解梅瓶的发展史吗?

  由来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最初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陈设瓷(美术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古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仿效的。

  演变

  唐代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明清

  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

  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鼎盛时期

  

梅瓶在宋代就十分盛行,在宋朝时期梅瓶也叫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金代、南宋梅瓶: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

 

  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来当酒杯用。元代除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形梅瓶、八方倭角梅瓶,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等釉色。

  明清梅瓶:多用于陈设,器形由修长秀丽变为肥矮丰硕,多抬肩,最大腹径上移至肩以下,腹部瘦,多有盖,形体笨拙,上大下小,不如宋代梅瓶造型轻盈秀美。

  明清梅瓶在器形上略有区别,明代梅瓶,肩部较丰,胫部肥硕。清代梅瓶,肩丰硕而挺阔,胫部内收,至近底处又微撇。以景德镇窑制品最佳,有各色釉和彩绘装饰。其中,肩部有墨书或青花楷书“内府”二字者,是宫内用器。清人因瓶口小仅能插入梅花枝而叫“梅瓶”。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梅瓶的发展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