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青花瓷纹饰
2016-02-03 13:33:44 收藏网 https://shoucang.southmoney.com
清顺治青花瓷纹饰
由于顺治时期景德镇瓷器供大于求,工匠可以从容不迫的生产。此时青花瓷画面多处反应了这种供大于求的痕迹:写意的减少,写实画增多;认真描画的作品较多,随意描画的作品较少。另外此时的战乱痕迹也在图画上有所反映,如画的鸟都是单只的,而不是成双成对的,表现出人们孤寂无助的心态;多见高僧、仙道潇洒活动的场景,表现了人们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世外桃源般安逸生活的想法;多见“诗画”一体的装饰形式,一般在纹饰空白处用隶书书写格言或题诗一首(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前的青花瓷题诗多用隶书书写),往往落干支款,有的画一个简化的图章,说明有不少没落文人进入了瓷画工匠的行列,这是文人书画进入陶瓷纹饰的一个开端。顺治青花纹饰画面构图饱满,绘画一反过去单线平涂的方法,而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勾勒线条流畅稳健,填色准确,很少溢出轮廓线,与明万历以来的随意填色有明显区别。山水、人物纹多写实,见披麻皴、斧劈皴、涂、染等技法,也有单线白描的画法。一些瓶、罐上使用皴染分水技法描画,层次色阶不是很明显。在这时期经常看到其中的渲染还不是很成熟,精品不多,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器纹饰灰黑混浊。许多画风带有崇祯青花的特点,工笔、写意并用,有的清晰明丽,有的奔放,随意创作的纹饰寥寥数笔,生动传神,即有长篇诗文,也有短句。
总体看,顺治青花装饰上以山水、洞石花卉纹出现最多,其次是人物纹。纹饰都粗壮稚拙,单纯的带图案性质的花卉纹很少见。出口的外销瓷仍沿袭明末的山水加题诗的诗画题材。常见云龙纹、二龙戏珠纹、行龙纹、浮云纹、怪石山林纹、虎纹、狮纹、豹纹、麒麟纹、异兽纹、蝴蝶纹、雀鸟纹、虾蟹纹、花鸟纹、牡丹纹、玉兰纹、菊纹、缠枝莲纹、洞石花卉纹、雉鸡牡丹纹、博古纹、山水图、喜鹊登梅纹、山石芭蕉纹、松竹梅纹、月映梅纹、八仙、罗汉、梧桐树叶、人物故事等。
龙纹一般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的呈腾空起舞之势,常与斑片状浮云交织在一起,使龙身似隐似现。以顿、捺、皴、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翻腾转侧。兽纹均用笔粗放,十分夸张。朵云纹则勾边露白,多数呈括弧形。麒麟常和芭蕉画在一起,蕉叶中间多留白,只用双线画出主茎、主脉,相互之间,排列不是很紧密。牡丹花出双犄,又称双犄牡丹,花形大。柳树叶呈点状对称,山头则画“苔点”,石头多瘦削呈玲珑状。山水有“四王”笔意,勾、染、皴、擦运笔手法并用,山峰层次多,有阴阳面。火焰纹形状如同二至三个并联在一起的“山”字状,其中间一焰明显伸长。草画成鱼鳞片状,俗称“鱼鳞草”或“竹编草”。竹叶画成“人”字形。

瓷器人物纹占有很大比例,常见八仙庆寿、罗汉图、仕女、竹林僧人、进戟图、武士、颂书图、婴戏图以及取自《西厢记》、三国故事情节的图案等,也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描绘身躯比较长,形象潇洒,意态闲适,悠然自得,布局有简有繁,追求神态之美。人物纹都有各种景物衬托或附诗句。
这时期许多盘、碗的里心流行画一片树叶加短诗两句,以梧桐叶居多,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看花有意,落叶无声”,“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诗文多是隶书,还有许多画秋叶配洞石纹,此种纹饰构图都比较开阔疏朗,画意清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另外,在一些笔筒、瓶、尊的口沿与近底处有的暗刻弦纹、卷枝、卷草纹等,俗称暗花边,花纹刻划较浅,这种装饰手法在天启、崇祯瓷器中最为流行,经常能看到,而清代康熙青花中也有少量出现,多是用在带有干支纪年的笔筒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带吉祥寓意的图案如加官图、平升三级等。顺治青花的辅助纹饰有弦纹、卷草、如意头、水波、卷枝、莲瓣纹、蕉叶纹缠枝花等,开光的形式有长方形、椭圆形、扇形等。分两组、四组。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清顺治青花瓷纹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