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玉器收藏 书画收藏 钱币收藏 铜器收藏 木器收藏 珠宝收藏 瓷器收藏 杂项收藏

如何辨别宋代定窑瓷?宋代定窑瓷辨识方法

2018-05-29 14:16:21 收藏网 https://shoucang.southmoney.com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一、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定窑到金代,胎釉和工艺上有一些变化。虽然胎质仍洁白细腻,但釉色多呈乳白色。工艺上虽承接了“覆烧法”,但在工艺上又有所变化。即在许多盘碗的内心刮去一层釉,露出胎骨,然后叠烧,这露胎处通常称为“涩圈”。

  定窑在宋代时就有仿烧。仿烧的窑口,无论北方或南方各窑的产品,与定窑相比,都是大同而小异的。北方定窑系诸窑虽仿制定窑的制瓷风格,但一般都不采用覆烧工艺。特别是宋王朝南迁之后,一部分定窑工匠也跟着南迁。于是在景德镇等窑口也纷纷仿烧定窑瓷,出现了“南定”、“粉定”、“土定”等诸多仿烧的品种。但这些仿烧品种,由于地域和烧造条件的不同,南方诸定还是有自己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景德镇的仿定釉色如粉,所以被称之为“粉定”;“土定”的胎土较粗,胎骨偏厚,釉色偏黄,釉面有纹片;“南定”烧结温度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较强,釉色也在白中闪出青色。所有的仿定瓷品,在胎釉特征上,几乎都不见北定的“象牙白”釉、“蜡泪痕”和“竹丝刷痕”三大基本胎釉特征。根据以上的一些特点,可以把真定和仿定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