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工艺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2016-03-29 13:58:10 收藏网 https://shoucang.southmoney.com
雕刻工艺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在红木家具的诸多加工工艺中,雕刻是最具有人文色彩的工艺。雕刻工艺在我国历史久远。那么,雕刻工艺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早在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夔纹、云纹等精美图案,初期木器也具有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家具雏形。到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我国的木雕工艺,大多用于建筑和家具以及宗教雕刻,明清时期,坚韧细腻的木材被大量发现并广泛使用,更推动了木雕工艺的成熟和应用。浙江东阳的木雕、福建龙眼木雕、浙江温州、上海和福建等地的黄杨木雕、南京仿古木雕、山东曲阜楷木雕,多种风格流派木雕工艺,为家具雕刻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在明清硬木家具出现之前,雕刻工艺已经应用在家具制作过程中。在明中期之后的漆器家具,其花卉鸟兽的团,就是在反复髹成的厚漆上雕刻,剔犀、剔红、剔彩、款彩等工艺大量使用,其中雕刻就是画龙点睛的核心工艺。而硬木家具的雕刻工艺,其美学价值也远超过其家具价值本身。
在明清家具专家王世襄看来:“雕刻在硬木家具的装饰手法中占首要地位,因为大多数纹样都是靠雕刻做出来的。”正是由于雕刻这种核心的工艺地位,雕刻手法是否到位,成为古代家具制作过程中衡量匠师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区分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显著标志,在后人的诸多研究中,雕刻的手法、题材的不同,也是分辨家具年代、使用历史、收藏价值的标准之一。
例如,在明朝以及清初期,明式家具的雕刻崇尚流动线条,并在靠背等显著位置附之以“点睛之笔”的纹饰使家具充满活力;而清式家具的雕刻则题材丰富、内容丰满,雕刻极力表现奢华与繁缛,以达到热烈华丽的审美效果,表现不同时代的不同审美取向;不同流派中,苏式家具中雕刻也大多用小块堆嵌,整版大面积雕刻的极为少见,而广作家具以及清后期的宫廷家具吸收了西方艺术豪华而瑰丽的装饰工艺,将木雕雕刻艺术发挥到极致,其装饰题材非常丰富,出现一些西方色彩装饰纹样,西番莲纹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到了清代中期以后,雕刻又逐渐出现一些减工的做法,如阴阳额、拉空花板凳,在道光、咸丰时广为流行,致使许多雕刻装饰十分粗糙简陋。技法、题材的变迁,雕刻工艺的变化见证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审美变化,成为古典家具以及古典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通过小编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雕刻工艺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