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坑远高古玉器泡水鉴定真假的问题
2015-04-14 15:18:34
第一种,出土不久、皮壳已经钙化的古玉,不能冒然入水。曾经收藏一件西汉精彩云龙纹白玉笔筒(将在2012年末出版的《秦汉玉器古工古沁精微图典》一书中发表),皮壳全部钙化,普遍出现沁孔,显得脏污。明知此种玉器入水可能会出现问题,但还是抱有试试看的心理,刷洗一下不是会更干净吗?于是,就放入水中,刷子过后,带有脏污的鸡骨白色皮壳,眼看着片片脱落。立即拿出水盆,但是钙化皮壳全部鼓胀,继续脱落,与玉表分离。玉器表面只有很小一条条保留着原来皮壳。玉器表面原来细腻的钙化皮壳消失殆尽,变得与粗糙的汉白玉石(名为汉白玉的石头,非为汉代的玉器)无异。经过十多年,玉表至今没有泌浆,包浆。
后来反思其因,应是:
一、玉器皮壳之内已经全部受侵,玉质解理而疏松。二、疏松的玉质之内尚未泌浆,缝隙尚未弥合(粘合)。三、因是干坑玉品,相当干燥,大量吸纳水后,玉质迅速膨胀,皮壳便脱落。这种古玉品如果摆放在温度、湿度适当的环境中,钙化皮壳会自行复原和包浆的。
第二种,远高古玉器中的白玉品,不能冒然入水。我曾收藏一件汉代浮雕九龙大玉圭,玉质剔透,属于一种精良白玉,只是腋窝和纹饰中弥有较多的泥沙等脏物。如果自然摆放,泥土都会自行脱落。由于性急,非要看看清理干净之后古玉的品相,于是入水侵泡。泥土自行脱落干净,从盆中拿出玉圭,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明透的白玉质判若白石。玉质之中全部布满云雾状、絮状的水白色,跟白石料相差无几。产生此状的原因与古玉皮壳脱落相近似,由于此古玉皮壳虽未钙化,但还处于出土时的疏松阶段,一未坚硬,二未充分包浆。古玉干燥,具有强烈的吸水性,此因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此种玉器如果自行摆放,经十多年自行复原,泌浆,包浆,会十分精美,亮润。可是至今玉表面虽然有所复原,但是一次性大量吸水后的水白色状仍历历在目。
第三种,正在泌浆的古玉,不能入水。古玉玉体需要入水,保持相应的水分,才能泌浆。而泌浆之后未干之时再入水,浆体因未干燥,未凝固,遇水稀释后而消失(古玉初始泌浆,为胶水状物,遇水会溶于水中)。
古玉器入水浸泡与否,须谨慎观察、研究、斟酌之后再决策,以防冒然失误。
水泡古玉有什么好处?
第一,生坑远高古玉器,往往身弥泥土,甚至脏兮兮,不堪入目。如果运用器物清理,泥嘎巴又干又硬,纹线中、凹窝中、穿孔中的脏物很难清理,温水浸泡则是清污除泥的最好方法。运用温水或凉水,以漫过玉器为准,轻放玉器于盆中。此时要仔细观察玉表的变化,如果是生坑真品远高古玉器,玉体上的泥沙或附着物会即刻从玉体上分离,自行沉落,祥云轩早在二十年前就发现古玉遇水自行褪尘的规律。当代仿品上涂抹当代胶粘物不会轻易除掉。水泡玉器,不但可以验证其真伪,还是清洁古玉的最好方法之一,经反复浸泡,顽固的脏污褪去较快。
第二,新石器时期或夏商时期的玉器,钙化(风化)严重,沁孔、沁瑕、侵裂洞深,由于皮壳包浆,往往不为人所见。此种玉器入水,会从玉表某处出现微小珠状水泡,连续的气泡似白色线状的珠链向水上冒,有的连续几分钟,甚至个把小时,可谓古玉自我表现的一种奇观。这是由于水的压力进入沁孔或沁洞的空间,逐渐把气体挤压出来而出现的现象,也可能是古玉质深层内侵入或受侵产生某种化学物质,遇水之后产生气体而出现的现象。不管怎样,这种古玉遇水出现气泡的现象,祥云轩认为,是古玉自身证明其真品的一种依据。
第三,远高古玉器浸泡几小时或数十小时,从水中拿出时会感到玉表粘滑,这说明古玉体已经泌浆。粘滑物无色,只能感知,是玉浆融水的感觉。不能擦干,要把水淋淋的古玉放在玻璃或硬塑板上,片状古玉应该用两只铅笔架起,待古玉自行干燥后再移动。玉表上所泌之浆如果较厚,可能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干燥。干后才能移动或抚摸。泌浆是古玉受侵后独具的受沁迹象之一,是验证其真伪的可靠方法之一。新仿玉器有在玉表面涂抹胶质物者,水泡后也浑身粘糊糊的,但是晾干后玉表面没有古玉所泌出的浆珠、浆块、浆片。
第四,古玉出水后,会散发出更加浓烈的气味,气味有多种莫明物质气味的混合特征,最多的气味为泥土味、草腐味、葬气味,甚至还有樟脑味、冰片味、檀香味等。有的仿品上涂抹古墓葬土,但是洗泡一次之后气味便消失,真品古玉的气味几十年也不会消失。
第五,古玉出水之后,受侵的沁斑、沁坑、沁纹、沁瑕,会更加鲜明的显现,土沁的微黄色,盐碱沁的碱醭白色,以及沁色上部的皮壳之色(或白,或黄,或灰,或红)更加鲜明,更具有穿透性,可以准确判断所沁皮壳深处的沁色。
总之,专家认为,浸泡玉器,是验证玉器真伪的可靠方法之一。这种鉴定古玉的方法,目前尚不为多人知晓,也不被多人运用。因为这种方法,是藏家收藏玉器之后的“马后客”鉴定法,于上当买假无补。但是对于进一步鉴定、印证、清理自己藏品的真伪,不但十分必要,更是对自己收藏质量的检验和收藏境界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