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瓷怎么鉴定?始于哪个朝代?
2016-11-22 14:53:08 收藏网 https://shoucang.southmoney.com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新鲜,构成缘由尚待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