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型式是如何发展的?
2015-04-15 16:22:50 收藏网 https://shoucang.southmoney.com

烧制瓷器的窑
龙山文化时,横穴式窑的窑室加以扩大,火膛加深,火口缩小,支火道和窑箅孔眼增多。这样的造型既加强了火力,又使窑室受热较为均匀。
到了商代时,出现了直焰式的圆窑和方窑,其烧成温度为1200℃以下,能烧成硬陶和釉陶。窑炉分前后两部分,前为火膛,后为窑室,窑室平面呈圆形或方形,箅长宽各为l米左右,上面大约有9个火眼,火焰通过火通进入窑室。

陶镇古窑
从张家坡及洛阳王湾两座陶窑来看,在西周晚期窑炉又进一步加以改进,窑床呈平台形,火膛从窑床下面移到前面,使火焰直接进入窑床,进而提高了烧成温度,但此时的窑仍建在地下。
窑炉的较大发展是在战国中期以后完成的。1956年发掘的洛阳陶窑,窑床面积较之西周时期的已扩大近五倍,由土坯砌成,并具有用草拌泥制的窑顶,烟囱位置移到窑腔后面,从而利于窑内上下温差的减小和提高窑内温度,烧成温度已经可以超过1200℃。春秋战国湖北江陵毛家山陶窑是已发现的最早把窑建在地面上的,其称之为馒头窑。
在浙江萧山进化区也发现了战国时代的窑,其平面为马蹄形,窑室呈半圆形,前面设有火门和火膛,窑室后面设置烟囱,壁高l米,上口横宽4米,窑体已属于较大型的。

浙江北宋龙窑遗址
随着横穴式窑结构的不断改进,形成了马蹄形窑,和更为著名的龙窑。根据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浙江已有龙窑和马蹄形窑,而上虞和余姚、永嘉在东汉时已较普遍使用龙窑。
因为龙窑需要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大多将其建在山坡之上。除此之外,窑址选择还要考虑到燃料和原料资源丰富的丰富程度、交通和水源的便捷情况。江浙地区广泛使用龙窑还与其原料中含铁量较高有关,因其需以还原焰烧成,并快速冷却,减轻铁的二次氧化,而龙窑恰好适应这种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的工艺要求。随着龙窑在浙江地区的发展,其结构也逐步得到改进与完善。
到了明代,则开始采用阶级窑。这是一种在龙窑上发展而来的窑型,在龙窑中间用墙把窑床分成若干室,每间前面近隔墙处有燃烧室,每间隔墙下有通气孔,使火焰成为半倒焰式。阶级窑较之龙窑的发展之处在于其更易控制还原气氛与正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