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钩发展
2015-01-22 14:01:02
在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种长方体玉出现于墓葬尸骨的下半部,属于腰带的一部分。器型多呈长方体形或扁长方体形,有长型和短型之分。长度在3-8厘米之间,通体光素无纹。一端有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可穿绳结系,其作用相当于带钩的钩钮。另一端琢磨成弯钩状,钩头向内弯曲,末端稍尖圆,可钩系腰带。虽与常见形制不同,但作用应该是钩挂,相当于春秋战国以后的带钩,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带钩,是古玉带钩制作的初始状态。
夏、商、西周三代没有发现玉带钩,一直到春秋时期也仅出现有钩首、无钩钮的带钩。说明这段时期玉带钩的形制仍未完备。
发展期
战国时期,玉带钩的器形已经基本确立,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并且普遍使
鼎盛期
西汉时期是古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期,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时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一般来说,西汉时期的玉带钩选料讲究、琢磨细致、刀法简练、质量上乘。同时数量也比较多。这一时期,玉带钩大多通体光素无纹。钩首头形也雕琢得非常简洁,有的仅存轮廓,有的只是刻划几刀而已,但都粗犷有力,规整洁净。即使有的钩身有阴刻纹饰,也是非常简单、挺拔、有力。有的仅在钩面琢磨几道弦纹,或在两道弦纹中间压铊斜磨,形成纵向凹槽,看似凸脊一般。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玉带钩的钩面开始出现了浅浮雕蟠螭、凤鸟等纹饰。
衰落期
回升期
元代龙带钩钩首整个头形瘦长,面额比较平整,向前平视。从侧面看,龙颈稍厚,龙嘴多数闭口,少数微微张口,龙嘴口部上下较平直。钩面蟠螭,双肩上耸,前腿同时向前伸,呈爬行状,后腿一弯一伸,显矫健有力,整个螭身紧贴钩面。龙带钩钩首龙头与钩面蟠螭的距离,一般来说元代要比明清时期稍远。
明代龙带钩钩首比元代稍大,头形稍短,龙头微昂,前额稍隆起。从侧面看,龙颈稍狭窄,龙嘴都张口露齿。钩面蟠螭开始站立于钩面,呈腾空之势。钩首龙头与钩面蟠螭的距离稍近。
到了清代,龙带钩钩首龙头昂起更加明显,有种凶猛感,龙嘴的口部上下微倾斜。钩面腾空的蟠螭纹饰较图案化。清代晚期,蟠螭整个形象似乎很笨拙,无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