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玉器收藏 书画收藏 钱币收藏 铜器收藏 木器收藏 珠宝收藏 瓷器收藏 杂项收藏

艺术品市场之画廊,画廊的春天为啥总也盼不来

2017-01-10 14:33:16 收藏网 https://shoucang.southmoney.com

  而艺术家呢,通过直接交流,可以了解藏家的口味,这等于是产销对接,于藏家和艺术家双方都有益。所以这个问题光从道义、契约精神上去评判,会十分苍白无力。

  那么画廊是不是很冤呢?画廊与艺术家签约后,等于承揽了所有风险,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看画、装裱、运输、布展、写评论、宣传推广、指导创作、寻找并维系客户,还要维护艺术家的市场形象和价格,并承担场地、人员等费用,在画作不能及时售出的情况下,画廊还要承担资金压力和风险。你签约艺术家如果还在外面搞私下交易,那简直就是背信弃义啊!

  艺术家找一家画廊代理作品,看中的是什么?无非是画廊手上有客户,有强大的学术推广能力。但以目前中国画廊的普遍水平来说,客户往往局限在画廊主的朋友圈里,且游移性非常强;收藏指导和学术能力更不提了,真正有前瞻眼光、学术水平、能高层次运作艺术家的画廊,简直是凤毛麟角。如果这些都不具备,除非是艺术家依赖画廊做前期投入,否则艺术家在藏家的热情诱惑下,免不了发生私下交易。

  一位艺术家说得也在理:接待藏家,我个人完全有能力;要办画展,现在社会资源非常丰富,办起来很容易;至于出画册、请人写评论、做宣传推广、参加评奖,我自己花点精力也能办到。这样一来,画廊不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吗?

  对此,有的画廊业主表示,一些艺术家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他们的社交能力比画廊还强,藏家也更愿意跑到艺术家家里去谈,作品量多的,交易绕过画廊基本没有什么障碍,画廊除了走法律程序,基本上对此也无能为力。

  也就是说,一些艺术家完全可以取代画廊的功能。那么,功能可以被取代的画廊,凭什么要求艺术市场的春天降临呢?

  四面夹攻之下

  画廊向何处去

  借此,我们不妨进一步思考画廊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画廊是舶来品,在今天的现状看来,可能更适合一部分主打国际市场、产量有限的当代油画家。画廊有国际视野、背景和资源,眼光超前,如果资金实力还不错的话,往往能吸引到相应的画家与之长期合作。

  至于更多的艺术家尤其国画家,可能并不一定适应这种画廊制度。自古以来中国画就是私下交易的,从来没有画廊,最多有几家画店,画家在店里挂作品和价格单,画店销售后抽头一成左右,画店对画家的投入有限。百多年前,上海豫园附近古香室笺扇店与任伯年就是如此合作的。当年,一些绘画团体也会帮画家打开市场,通常也是销售后抽成而已。而今天,许多画商对于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看中一批、买断一批来经销,或单纯做中介挣佣金。早先的书画经纪人虽然也有,比如陈师曾之于齐白石,王一亭之于吴昌硕等,但完全没有形成制度约束,不过市场也正常得很。

  画廊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国情,还有待时间检验。现实情况是,一些艺术收藏机构、艺术基金、企业财团或金融机构的艺术品部门等,也在做着类似于画廊的事情,契约关系和商业机制却灵活多了。大多数画廊在四面夹攻之下,还要维持着一个体面的场地和团队,只会越来越吃力。

  那么,画廊制度在中国现实中需要哪些矫正?真正的一级市场是否应该改写为画家自己?大多数画廊是否应该考虑转型为艺术服务商?

  这些,也许我们能在市况的推进中得出更加清晰的答案。